120相机有哪些
发布时间:2025-08-17 04:52:53 发布人:远客网络
一、120相机有哪些
1.单镜头反光式相机:这是最常见的120相机类型之一。它采用单镜头设计,光线通过镜头到达反光镜,然后反射到聚焦屏上形成一个图像。这种相机适用于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因为它提供了较高的图像质量和灵活性。
2.双镜头盒式相机:这种相机有两个镜头,一个用于取景,另一个用于拍摄。它的特点是轻便且易于操作,尤其适合初学者使用。双镜头盒式相机在旅游摄影和街头摄影中非常受欢迎。
3.连拍相机:这种类型的相机特别设计用于快速连续拍摄。它们在摄影记者和体育摄影师中很受欢迎,因为他们能捕捉快速移动的主体。连拍相机通常采用大型感光元件,确保即使在快速拍摄时也能保持图像质量。
4.中画幅相机:虽然不像全画幅相机那样高端,但中画幅相机的感光元件仍然比常见的135相机大得多。它们结合了传统与现代的摄影技术,为摄影师提供了介于小型相机和专业大型相机之间的选择。这种相机适合那些寻求高质量图像但又不想投资全画幅相机的摄影师。
以上提到的这些类型的120相机各具特色,适用于不同的摄影需求和场景。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市场上也出现了更多新型的120相机,为摄影师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二、什么是120相机,它和135相机有什么区别
120相机通常是指使用120胶卷的中型片幅相机。它与135相机的主要区别在于所使用的胶片尺寸、相机结构以及由此产生的拍摄效果上。
首先,从胶片尺寸来看,120相机的胶片有效拍摄宽度显著大于135相机。135相机使用的胶片有效拍摄宽度为24mm,而120相机的则达到60mm。这使得120相机能够捕捉到更宽广的场景,或者在相同的拍摄距离下获得更高的影像放大率。此外,120胶卷的底片尺寸多样,如6x6、6x7、6x9等,这提供了更多的构图选择和灵活性,而135胶卷则通常为一卷36张的固定尺寸。
其次,在相机结构上,120相机和135相机也有所不同。由于120相机需要适应较大的胶片尺寸,因此其机身设计往往更为坚固和笨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便携性,但为拍摄稳定性和耐用性提供了保障。另一方面,135相机因其小巧轻便的特点而广受欢迎,特别是对于那些需要快速移动和随时捕捉瞬间的摄影师来说。
最后,在拍摄效果上,由于底片尺寸的差异,120相机通常能够产生更高清晰度和更丰富细节的照片。底片越大,能够记录的影像信息就越多,这在后期放大或进行高质量打印时尤为明显。而135相机虽然在便携性和快速拍摄方面具有优势,但在追求极致画质和细节表现时可能稍逊一筹。
总的来说,120相机和135相机各有其特点和优势。120相机以其卓越的画质和多样的构图选择吸引着专业摄影师和摄影爱好者,而135相机则以其便携性和快速响应能力成为日常拍摄和新闻摄影的得力助手。
三、120相机的历史
1888年,美国柯达(Kodak)公司开始生产卷式胶片,并制出世界上第一架使用胶卷的照相机,当时照相机使用的胶卷很长,可拍照直径为65毫米的底片100张。顾客购买照相机,胶卷已经事先装好,拍照后需要连同照相机一起送回柯达公司冲洗。新型感光材料的诞生,促进了摄影器材的发展,随后要求各种规格胶片的照相机相继研制出来。 1900年,布朗尼(Frank A.Brownell)为柯达公司设计了一种小巧的箱式照相机,称布朗尼1号(Brownell No.1)。这种照相机使用编号为117的胶卷,胶卷附有护纸,能在白天进行装卸,一次(可拍摄57x 57毫米的画面6张,操作相当简便。1901年,布朗尼又设计了布朗尼2号照相机,其画面尺寸为57x83毫米,胶卷编为120号。这种类型的照相机,当时很受欢迎。布朗尼照相机几经改进,一直生产到1935年。
新型照相机的出现,要求有新规格的胶片提供,柯达公司从1895年101号胶片开始,短短二十年间就有30个编号的胶片产品。但有些规格的胶片并不实用,很快在市场上消失,随着时间的推移,早已被人们遗忘了。
德国是照相机工业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1928年,德国福朗柯·海德柯(Fronke Heidecke)公司研制了一种使用布朗尼式胶卷的双镜头反光照相机,性能相当完善,其摄影镜头最大口径为1:4.5,焦距75毫米,配装康搬快门,速度有1—1/300秒。这就是著名的罗莱弗莱克斯(Rolleiflex)照相机。照相机制成后开始使用过时的117胶卷,一个胶卷只能拍照6x6厘米的画面6张。直到第二年,照相机所要求的拍照12张6x6厘米画面的胶卷才制作出来,这就是我们现在使用的120胶卷的开始。120胶卷还可拍照6x9厘米的画面8张,因此这种规格的胶卷在德国也以型号B2-8制造和出售。
由于罗莱弗莱克斯照相机的影响,使用120的照相机很快流行起来。以后凡是使用120胶卷的照相机统称120照相机。 120原为美国柯达胶卷的编号,胶卷为各国使用,当后来制订国际标准采用了这个编号,这个编号便正式为各国所公认。
我国采用了国际上通常的叫法,并在群众中得到普及。但也有的国家还有自己的叫法,至今保留着传统的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