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互联网教程

相机同轴取景和旁轴取景哪个更好

发布时间:2025-07-26 14:13:42    发布人:远客网络

相机同轴取景和旁轴取景哪个更好

一、相机同轴取景和旁轴取景哪个更好

1、旁轴取景的问题有三,一是视差,不能用于微距摄影;二是焦距适应性能有限,超过了就必须外接取景器;三是长焦对焦精度差。同轴就没有这些问题。

2、但是,因为胶卷的不可见光特性,在用卷片的相机上(用单页的页片的相机不存在这问题,可以取景对焦完成后再装片,大画幅就是这样),不能直接使用同轴取景,必须把光路进行反射,于是有了反光板,这样就出现了两个问题:一是体积、噪音、震动,都很大,中幅上尤其明显;二是法兰距长,广角镜头结构受到限制,在135系统上,广角只能用反望远结构,导致画面变形和镜头体积都很大,不过这个问题在中幅系统上不严重(因为中幅焦距长)。于是在中小型相机上,旁轴还有巨大的应用前景,对于135来说,可以极大的提升广角质量,对于中幅机来说,可以大大缩小机身体积(可以缩得比135单反还要薄)。

3、现在电子感光的出现使这个矛盾得到了解决,直接使用电子屏,即可以实现旁轴的小巧、广角质量高,又可实现同轴的无视差。目前唯一需要解决的是反差对焦的性能,这是未来相机的发展方向。

二、旁轴取景相机拍摄时会存在时差吗

旁轴取bai景窗光路和镜头处于非同du一直线,根据三角形原zhi理可以知道,当镜头dao处于无限远对焦的时候,取景器与镜头实际画面之间的取景视差基本可以忽略(你想象一个直角三角形,当定点处于无限远,那么侧边基本上可以视作与直角边处于同一直线),当镜头处于最近对焦,那么根据三角形的几何原理,斜边与直角边的交汇点,与无限远位置的交汇点之间,产生了右侧移动的倾向。所以当镜头处于非无线远的状态,从旁轴取景器看出去的中心点,其实是处于实际拍摄画面的中心点的左上方。

旁轴相机的对焦与其说是光学,不如说是纯机械对焦更适合,旁轴的联动测距机构就是个中的精华,完全依靠镜头机械运动与机身之间的联动,来判断对焦点距离,所以旁轴就算盖住镜头盖也不影响对焦,压根就跟光学没太多关系。所以像徕卡M系、柯尼卡巧思RF和AF、康泰时G系、蔡司IKON-M这些高级旁轴,会根据镜头对焦点的位置,机身联动测距机构会自动调节取景器内部取景线框的位置,从无限远时的正中逐渐向右下角移动直到最近对焦距离,由此来弥补所产生的取景中心点视差,同时因为无限远和最近对焦之间,两者的取景范围是不同的,旁轴取景器没有放大功能,众所周知镜头越是处于最近对焦点的位置,实际上画面越大(景物特写),所以相应表现在旁轴取景器中的实际情况应该是线框相应的缩小(因为没有放大功能,对焦点越近景物越大,在画面比例不变的前提下,应该是取景线框相应缩小,来呈现这个位置的画面变大)。目前我知道并且用过的有康泰时G系、巧思AF两台相机,是同步移动对焦线框且线框会自动收缩面积来弥补画面缩小的问题,其他高级旁轴包括徕卡、蔡司IKON-M、柯尼卡巧思AF等等,都只是移动线框而没有根据实际拍摄情况相应缩小线框,而还有很多旁轴相机压根连中心点修正都没有,例如康泰时T\T2\T3、美能达CL\CLE\TC-1、理光GR1S\1V、徕卡MINILUX\CM,以及大量的老式旁轴例如福伦达的各型号来机器、佳能观音的老机器等等,话又说回来,徕卡、蔡司这样的百年品牌,产品也不是给新人使用的,只要中心点的视差解决了,相信绝大部分徕卡用户都知道实际成像的位置,所以百年来徕卡都是修正中心点而没有修画面大小的问题。

三、使用旁轴相机 如何“想好了拍”

1、关于构图,单反所见即所得而旁轴不是,单反无论是最远对焦还是最近对焦,取景器都是通过镜头取景,所以无视差问题。旁轴的取景器里有构图框架,一般适用于最远对焦,最近对焦的时候画面中心点是向右下偏移、并且画面缩小的,但取景器看不出来。高级旁轴有视差修正,比如CONTAX G1\G2,比如徕卡M6以上的机器等,仔细观察就知道了,最远对焦时构图框是在正中间的,最近对焦的时候构图框是会自动向右下角移动,但由于中心点的黄斑不会移动,所以最近对焦的时候(以CONTAX G2+G45镜头为例,最近对焦50CM),画面中心点应该位于原来中心点的右下角偏右下一点的地方,,由于不管是最远还是最近,构图框的右下角因为最靠近镜头,所以这个部分的视差影响最小,可以用来做整个构图的参照,而左上角以及原来的中心点(黄斑或中心对焦框)受视差影响较大,左上角最大右下角最小,以此类推,注意这一点,才能做到最近对焦时候的构图准确性。

另外,单反只要装上镜头,取景框现实的就是镜头取景的大小了。旁轴则不同,旁轴一般只有28、35、50、90、135等几个标准镜头的取景框,遇到比如15、21、40、60、75、100这种镜头的时候旁轴会出现实拍画面比现实的取景框大或者小的问题,这里也需自行思考判断,做到准确构图,如果不想思考,则可以通过外接同焦段的取景器解决,在机身取景框进行对焦,用跟镜头同焦段的外置取景器进行构图。

2、关于对焦,单反所见即所得,只要取景器看到的景物清晰,那么就可以了。然而旁轴的黄斑对焦是裂像形式的,取景器除了黄斑区的景物是有重影之外,其他区域永远是景物清晰的,需黄斑区景物重合才是对焦成功,那么对于边角明显的物体,比如柱子、椅子这些很容易对焦成功,但对于纯平面的物体就难以对焦,例如一整面洁白的墙壁难以找到可以重合的参照物,或者一个巨大的球体,黄斑只能判断球体边缘重合但实际上球体对着镜头这面突起的圆弧,是看不到是否对焦成功的(这种情况只出现在最大光圈时景深浅的状况下)。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进行思考,要求对摄影者具有一定的空间距离判断能力,如上面举例的球体,可以先用黄斑让球体边缘重合,焦点位于球体边缘部分的空间举例上,然后目测球体对着镜头这一面的圆弧凸起的程度,再微调镜头(旁轴镜头99%都带距离标尺和景深可刻度,可以用以参照),在脑中进行估算,让焦点最后落在凸起的圆弧部分上。所以在拍摄上述特殊场景时,是需要先构思距离和空间位置的。还有一种解决办法,就是景深,缩小光圈,看镜头景深表进行简单估算,只要被拍物体在景深范围内就可以了(一般光圈收到F5.6,至少有5米左右的景深范围内景物是全部清晰的,这种情况只要保证焦点前后误差在2.5米左右,那么都是清晰的,都算对上焦了),无需像最大光圈那样需要把焦点的位置精确估算到10~20CM左右。

3、关于测光,单反的测光是在机身内部对进入镜头的光线进行测光,高级旁轴如徕卡、CONTAX G系列、HEXAR RF、IKON这种,测光类似单反,但是其他的旁轴机器更多的是机身外部测光。镜头内测光的好处是镜头对着哪里,就测哪里,机身外部测光则是测一定面积的平均光照度。普通户外场景用阳光16就解决了,不多解释,但是在某些场景例如一条长廊末端边上的窗户投射进来的微弱阳光这种情况,阳光16就无力了。镜头内的测光可以准确测到投射的阳光、或者边缘的值,而机身外部测光则是对长廊、投射阳光、黑暗的角落等地方全部作为一个平面测算平均光照值。在这种情况下,走进两步跟远离两步得到的测光值是不同而,而镜头内测光则基本不变,两者拍摄出来的照片曝光度是完全不同的。

因此要做到准确测光,采用机身外部测光的旁轴解决的办法是需要先靠近需要被拍的物体一定距离,让这个机身平均测光值接近被摄物体本身的光照值,记录下来之后,再远离被摄物体进行进行构图,或者配一个带点测光的测光表。通过镜头测光的旁轴,就跟单反一样,拍就好了。

当然,通过大量的拍摄之后,是可以在脑中建立准确的测光认知的,也就是所谓的人肉测光技能。古典摄影师一般都擅长人肉测光,毕竟相机被发明出来到带测光相机的出现,那几十年的时光里相机都是不带测光的,尤其是徕卡大放异彩的2战战场,不会有足够的时间给摄影师进行机器测光,那些经典的照片几乎全部都是摄影师人肉测光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