苹果新专利能否掀起无线充电市场新活力
发布时间:2025-09-11 04:42:07 发布人:远客网络
一、苹果新专利能否掀起无线充电市场新活力
1、近日,有消息披露了苹果申请的一项专利,未来的iPhone机型的不仅能够允许对其他设备进行无限充电,而且不需要再进行“背对背”式充电。
2、也就是说,无线充电时感应电流能够直接通过前面的显示屏,而不需要将手机反过来在背面进行。苹果全新的无限充电方式,无疑又给无线充电的未来带来一场新的风暴。
3、而无线充电本身,就是一场风暴。
4、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离“束缚”越来越远。对于各类电子产品来说,有线充电器是它们最重要的配件,但是疯狂缠绕的充电线让处于万物便捷时代的我们觉得失去了自由。
5、在这种情况下,无线充电应运而生。
6、如今,当我们向便携式设备充电时,比较普遍的方法仍然是用充电器经过电源线供电。而无线充电技术不用通过连接器、金属接点等作为媒介,只需放在充电座上就可以充电。无线充电不需要常规意义上的充电器和电源线,所以能提高设备的防水性、可靠性,没有连接器不良的情况发生,同时无线充电设备具有标准规格,一个供电装置能用于各种终端。
7、从技术分类来看,无线充电有三个大类: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电磁谐振无线充电和射频(RF)无线充电。
8、目前普及的无线充电是电磁感应式充电,市面上绝大多数支持无线充电的手机、耳机用的基本都是这种方式。电磁感应式充电的原理并不复杂:电流通过线圈,线圈产生磁场,磁场对附近线圈产生感应电动势从而产生电流。这种充电方式的充电转化率通常在70%以上,成本也低,所以普及起来比较快。但是在充电时,充电器和被充电设备都得有线圈,而且两者的线圈必须对齐,并在触碰下才能正常工作。
9、为了解决以上问题,电磁共振式无线充电技术出现了。它的原理是发送端遇到共振频率相同的接收端,由共振效应进行电能传输。它不需要像电磁感应式充电一样对齐线圈的位置就能充电,并且可以在更大的范围(10cm左右)内实现充电,但它的缺点是充电效率较低,并且距离越远,传输功率越大,损耗也就越大。
10、其实,以上两种无线充电技术本质上都并非真正的“无线”,还需要设备与充电底座保持一定距离才能实现电量传输。
11、为了实现真正的无线充电,无线射频技术又应运而生。这种全新的隔空充电技术,通过发射装置的天线辐射无线电波,接收装置接收无线电波上承载的能量来完成“隔空”充电,这种充电方式覆盖的范围比前两种技术远得多。
12、目前,手机无线充电采用的电磁感应式技术相对来说局限性较大,但由于其技术难度较低,成本低,所以被厂商广泛使用。但是由于该技术也存在一些明显的局限性,手机无线充电并没有特别高的普及度,有线充电依旧占据了充电方式的绝大半江山。
13、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短板较多:充电时需要对齐线圈,充电距离要求较近,同时可充电设备的数量较少。这三大短板限制了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的发展。
14、关于对齐充电线圈问题,曾有实验表明,如果设备不带磁吸的话,就无法自动对齐充电的无线充电器与手机,即便手机和无线充电器仔细对准了线圈位置,但是在电-磁-磁-电的转换过程,无线充电比有线充电多消耗了39%的电能。由于这部分电能实际上并没有充入手机电池中,所以相当于就是纯粹被浪费掉了。
15、当真正成熟的、低成本的电磁共振和射频无线充电器出现后,无线充电才能真正实现大家想象中的那种远高于插线充电的便利性。也许在消费电子领域,无线充电技术将从现有的电磁感应无线充电直接过渡到隔空充电。从有限的无线,发展到真正的无线。
16、为了解决无线充电可能存在的能量损耗和慢速的情况,无线充电的功率也随之变大。从最开始的5W到后来的30W,2021年很多芯片和终端厂商都推出了40和50W的无线充电产品。
17、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主要由接收端和发射端组成。发射端与电源连接,负责发送电能,无线发射线圈负责把能量发送出去;接收端则一般安装在电子产品上,负责接收电能。一般来说,无线充电解决方案中,接收端的芯片与系统集成设计的利润要高一些,技术壁垒也相对较高。
18、 2021年1月,瑞萨电子推出全球首款60W功率的无线电源接收器P9418,可以为智能手机、便携式电脑、笔记本设备打造更快的无线充电。P9418无线电源接收器采用瑞萨独有的WattShare技术,可在单个芯片中提供高达60W的功率,而且集成度高,属于单芯片无线功率接收器/发送器IC,可配置为通过磁感应来发送或接收AC电源信号。
19、 ST也是无线充电领域的重要玩家,2020年11月,ST推出最新一代Qi无线超级快充芯片 STWLC88。新产品的输出功率高达50W,能满足消费者在无需插电的情况下即可迅速为手机、平板、笔记本电脑等个人电子产品补给电力的需求,无论是安全性或是充电速度上都堪比有线充电。在手机无线充电应用方面,新一代50W无线充电IC的充电速度是上一代产品的两倍。
20、伏达半导体的大功率无线充电芯片
21、其实,在大功率无线充电方面,国内的芯片厂商也正在发力。在无线充电芯片领域,伏达半导体已经推出了NU1619(40W)和NU1619A(50W)的接收器芯片,以及NU1513(45W)和NU1025(40W)的发射芯片。
22、小米11的无线充电接收器方案选用的就是NU1619这颗芯片。
23、 2021年11月,伏达半导体推出了旗下第三代无线充SOC芯片NU1708,这是一款支持5~30W无线充电的全集成发射端芯片,将传统一、二代产品的MCU芯片和功率全桥两颗芯片合二为一,并将外围元件数量从70个左右降低为20个左右。
24、南芯半导体推出大功率TRX双向无线充芯片
25、南芯半导体也在持续加大在无线充电发射端及接收端的研发投入。2021年10月,南芯推出了两款重磅产品:第三代发射端15W SOC芯片SC9608和首款大功率50W RX接收芯片SC9621。
26、 TX SOC芯片SC9608凭借其极高的集成度,一经推出就受到了众多客户的追捧,目前已经在多家客户试产。而RX SOC芯片SC9621的推出,也标志着南芯的无线充电布局进一步拓宽,从发射端配件市场正式进军手机市场,为手机厂商提供更多有竞争力的产品选择。
27、应用场景的无限性驱使了无线充电向汽车领域的渗透,车载无线充电也破土而生。车载无线充电同样也摆脱了充电线的束缚,提升了便捷性和行车的安全性。目前已有不少国内外厂商推出了针对于汽车应用的无线充电解决方案。
28、 NXP的车载多设备无线充电方案提供了MWCT22C3A/MWCT20C3A/MWCT2013A三款主控芯片作为选择,这三款芯片是NXP的第二代无线充电发射器芯片,较前一代芯片主要是对芯片的外围电路和导通损耗进行了优化,支持两个隔离通道,仅需单一芯片就可以在一个终端上为两台无线接收设备充电,不但降低了BOM成本,也减少了物理引脚的使用,为汽车制造商创造了更大的利润空间。
29、伏达半导体车规级发射端智能控制芯片
30、 2021年12月,伏达半导体两颗用于无线充电发射的智能全桥芯片NU8015Q和NU8040Q通过车规级认证。这两款芯片均为无线充电发射端智能控制芯片,芯片内部集成全桥MOS管和驱动器等电路,其中NU8015Q支持最高15W无线充电输出,支持4V-21V供电电压范围。NU8040Q支持40W无线充电输出,支持4V-21V供电电压范围,支持-40到105环境温度范围。
31、易冲半导体为比亚迪与华为联合推出的快充技术提供解决方案
32、在汽车领域,易冲半导体也为比亚迪与华为联合推出的50W超级无线快充技术提供了整套解决方案。易冲半导体2012年开发出全球首款车载前装无线充电方案,并在TOYOTA四款车型上成功量产,持续出货至今,本次推出的50W无线充电车载前装解决方案,更是在第一代产品经验的基础上,基于量产出货超千万颗的IC而打造的车规级芯片CPSQ8100开发。CPSQ8100专为无线充电系统设计,将低功耗部分全部集成,包含无线充电协议,MOS驱动电路,Q值检测,解调电路等。
33、无线充电时代风暴早早来袭,国内外芯片厂商也积极布局,看透无线充电无线又无限的发展趋势,笃定的走在自己的道路上。相信在这场风暴里,他们也可以描绘一幅无线充电时代的蓝图。
二、主流的无线充电标准有哪些
摘要:无线充电是一种新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用数据线充电的方法,无线充电可以不通过线缆传输给手机充电,具有安全无害、电损耗率低、方便等特点。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有四种,分别是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场共振式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电场耦合式充电,市场上的主流标准主要有Qi标准、PMA标准、A4WP标准、iNPOFi技术和Wi-Po技术五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无线充电原理是什么吧。一、无线充电是什么意思
无线充电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技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传输电能,给设备内置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缺点就是效率低和只能提供电能。不过,无线充电技术还是会给WiFi和电池技术带来进步的。对于不需要数据传输的设备来说,这一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用户所需各种充电器的数量。另外,通过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公共移动设备充电站将会有可能成为现实。
1、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另外,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磁场本身就是对人体无害的。但无线充电技术毕竟是新型的充电技术,以迈源科技的无线充电器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忧无线充电技术会像当初Wi-Fi和手机天线杆刚出现一样,其实技术本身是无害的。
2、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电场和磁场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
3、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4、转化率一直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的损耗比起有线充电技术来说更低。无线充电转化率比起有线要高几个百分点。高转化,也是无线充电器得以在全球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无线充电技术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未来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远距离传送对于波段和磁场范围的精准定位问题。
5、核心芯片是无线充电技术在产品应用的难点之一。精准辐射范围控制,磁场频率大小,其它控制等都是由芯片实现。
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有很多,主要可分为四种:
这种方案是在目前为止应用最多的方案,是利用供电方(充电座)和受电方(手机)双方产生的感应磁通量来进行电力传输,这种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但是高效率也带来了不便,就是传输的距离较短,受摆放位置影响。
这种是在其两端的谐振器产生磁场共振,来进行电力传输,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频率上震动,它们就能彼此交换能量,这个的优点是传输距离远,但是效率低,这也是难以推广的的原因之一。
这种方案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案,由微波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它可以感应到由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能够调整电压。这种方案较为方便,只需在墙身插头安装一个发射器,接收方安装一个接收器即可。
电场耦合式是通过耦合两组非对称偶极子而产生的感应电场来传输电力。这种充电方式适合短距离充电,但是它的功率还小,而且需要大机器的设备。
Qi是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即PowerMatters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Powermat公司发起的,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
A4WP是AllianceforWirelessPower标准的简称,由美国高通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以及前面提到的Powermat公司共同创建的无线充电联盟创建,目标是为包括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在内的电子产品无线充电设备设立技术标准和行业对话机制。
iNPOFi(“invisiblepowerfield”,即“不可见的能量场”),采用电场脉冲模式,不产生任何辐射,采用该技术的充电设备包含电源发射装置和电源接收装置两部分,发射装置大小、薄厚与普通手机相当,接收装置嵌入手机保护套中,将手机套上保护套,平放在发射装置上进行充电,高效、绿色、便捷、经济。
即Wi-Po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利用高频恒定幅值交变磁场发生装置,产生6.78MHz的谐振磁场,实现更远的发射距离,可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电动汽车等各种场景。
三、无线充电原理有几种
摘要:无线充电是一种新的技术,相对于传统用数据线充电的方法,无线充电可以不通过线缆传输给手机充电,具有安全无害、电损耗率低、方便等特点。无线充电的基本原理有四种,分别是电磁感应式充电、磁场共振式充电、无线电波式充电、电场耦合式充电,市场上的主流标准主要有Qi标准、PMA标准、A4WP标准、iNPOFi技术和Wi-Po技术五种。下面一起来了解一下无线充电原理是什么吧。一、无线充电是什么意思
无线充电是指不用传统的充电电源线连接到需要充电的终端设备上的充电技术,通过使用线圈之间产生的磁场传输电能,给设备内置电池充电。无线充电技术的优势在于便捷性和通用性,缺点就是效率低和只能提供电能。不过,无线充电技术还是会给WiFi和电池技术带来进步的。对于不需要数据传输的设备来说,这一新技术将会大大减少用户所需各种充电器的数量。另外,通过采用无线充电技术,公共移动设备充电站将会有可能成为现实。
1、从理论来说,无线充电技术对人体安全无害处,无线充电使用的共振原理是磁场共振,只在以同一频率共振的线圈之间传输,而其他装置无法接受波段,另外,无线充电技术使用的磁场本身就是对人体无害的。但无线充电技术毕竟是新型的充电技术,以迈源科技的无线充电器来说,很多人都会担忧无线充电技术会像当初Wi-Fi和手机天线杆刚出现一样,其实技术本身是无害的。
2、无线充电技术利用磁共振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的电场和磁场中传输电能,线圈和电容器则在充电器与设备之间形成共振。
3、这一系统可以在未来得到广泛应用,例如针对电动汽车的充电区以及针对电脑芯片的电量传输。采用这项技术研制的充电系统所需要的充电时间只有当前的一百五十分之一。
4、转化率一直是很多人担心的问题,研究表明,无线充电技术的损耗比起有线充电技术来说更低。无线充电转化率比起有线要高几个百分点。高转化,也是无线充电器得以在全球进行应用的关键因素。但无线充电技术也受到距离的限制,未来发展,必然需要解决远距离传送对于波段和磁场范围的精准定位问题。
5、核心芯片是无线充电技术在产品应用的难点之一。精准辐射范围控制,磁场频率大小,其它控制等都是由芯片实现。
无线充电的工作原理有很多,主要可分为四种:
这种方案是在目前为止应用最多的方案,是利用供电方(充电座)和受电方(手机)双方产生的感应磁通量来进行电力传输,这种的电路结构相对简单,成本低。但是高效率也带来了不便,就是传输的距离较短,受摆放位置影响。
这种是在其两端的谐振器产生磁场共振,来进行电力传输,简单来说就是在一个频率上震动,它们就能彼此交换能量,这个的优点是传输距离远,但是效率低,这也是难以推广的的原因之一。
这种方案也是较为成熟的一种方案,由微波发射装置和接收装置组成,它可以感应到由墙壁弹回的无线电波能量,能够调整电压。这种方案较为方便,只需在墙身插头安装一个发射器,接收方安装一个接收器即可。
电场耦合式是通过耦合两组非对称偶极子而产生的感应电场来传输电力。这种充电方式适合短距离充电,但是它的功率还小,而且需要大机器的设备。
Qi是无线充电联盟推出的“无线充电”标准,具备便捷性和通用性两大特征。首先,不同品牌的产品,只要有一个Qi的标识,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其次,它攻克了无线充电“通用性”的技术瓶颈,手机、相机、电脑等产品都可以用Qi无线充电器充电,为无线充电的大规模应用提供可能。
即PowerMattersAlliance标准,是由DuracellPowermat公司发起的,致力于为符合IEEE协会标准的手机和电子设备打造无线供电标准。
A4WP是AllianceforWirelessPower标准的简称,由美国高通公司、韩国三星公司以及前面提到的Powermat公司共同创建的无线充电联盟创建,目标是为包括便携式电子产品和电动汽车等在内的电子产品无线充电设备设立技术标准和行业对话机制。
iNPOFi(“invisiblepowerfield”,即“不可见的能量场”),采用电场脉冲模式,不产生任何辐射,采用该技术的充电设备包含电源发射装置和电源接收装置两部分,发射装置大小、薄厚与普通手机相当,接收装置嵌入手机保护套中,将手机套上保护套,平放在发射装置上进行充电,高效、绿色、便捷、经济。
即Wi-Po磁共振无线充电技术,利用高频恒定幅值交变磁场发生装置,产生6.78MHz的谐振磁场,实现更远的发射距离,可应用于手机、电脑、智能穿戴、智能家居、医疗设备、电动汽车等各种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