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前有手机吗那时候工资是多少
发布时间:2025-05-27 20:46:34 发布人:远客网络
一、20年前有手机吗那时候工资是多少
1、我使用的手机已经有二十多年历史了。第二个手机是二手的摩托罗拉,记得第一个号是模拟机,以九开头。购买这个手机时,价格是16800元,每月的通话费大约1500元左右。多年来,手机和通话费用的支出可能已经超过二十万元。现在回想起来,有些心疼,但这也为中国移动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2、在2000年左右,我购买了第一部手机,一台二手摩托罗拉。当时,我每个月的收入大约在1000元左右。在那之前,已经有人使用手机了,尤其是所谓的“大哥大”,那时非常流行。我的舅舅拥有一部像砖头一样的摩托罗拉翻盖手机,非常重,拿在手里感觉非常沉重。
3、我的第一个手机是在1998年10月购买的,是一部同事的二手摩托罗拉3688。手机顶部有一个约三厘米长的天线,屏幕不大,键盘是按键式的。当时,我每个月的工资大约1200元,购买手机后还欠了同事几百元。
4、那时,没有像移动、联通这样的通讯公司,只能在中国电信交费。那时,我们都是先打再交费,没有欠费停机的规定。有时候,几个月才交一次费。
5、在我购买手机的前一年,我认识了一个家里有矿的女孩,她已经拥有了一部爱立信手机。有一次,我们通话了大约40分钟,她说手机只剩下一格电了,需要充电。我那时还不明白手机需要充电,以为可以一直使用。
6、我真正了解手机是在我买了手机之后。我小心地拿着新手机回家,第一件事就是迫不及待地拨打电话。那种兴奋和激动难以言表,心跳加速。
7、手机的出现最早是在港台片中看到,那时叫大哥大,形状像砖头。从2002年开始,手机逐渐普及,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使用手机进行联系。传呼机逐渐退出了历史舞台,完成了它的使命。手机开始引领一个新的时代。
8、20年前,也就是2000年左右,手机已经存在,但并不像现在这样普及。大多数人还是使用固定电话,只有领导或者“暴发户”才使用手机。那时的手机确实很贵,一般人买不起,即使买得起也用不起。
9、2000年左右,我爸爸在工厂上班,每月的工资只有几百元。我自己在2003年拥有了第一部手机,是一部波导570直板彩屏手机,记得花了900多元,相当于两个月的工资。那时的生活确实很艰难。
10、总的来说,手机和工资的变化反映了社会和经济的发展。20年前,手机还是奢侈品,现在已经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工资水平也在逐步提高,但与手机价格的上涨相比,工资的涨幅还是有限的。
二、2002年手机普及了吗
在2002年,手机并未普及。中国移动通信的普及率在1995年仅为0.3部/百人,到了1997年增长到1.07部/百人。这表明,在移动通信产业发展的头十年里,每100个中国人平均只拥有一部手机。进入1999年以后,尤其是在新千年到来之后,中国的手机普及率快速提升。根据信息产业部的统计数据,2005年,中国移动电话的普及率达到了25.7%,首次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
中国的手机出货量变化反映了这一趋势。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公布的数据表明,2012年至2020年间,中国的手机出货量呈现出波动性变化。2016年以后,手机出货量逐年下降,国产手机的出货量与整体市场走势保持一致。具体而言,到2020年,中国的手机出货量达到了3.08亿部,其中,国产手机品牌的出货量为2.7亿部,占同期手机总出货量的87.66%。
当前,智能手机是市场上新机型的主流。从历年新机型的上市情况来看,自2012年起,中国每年上市的新机型数量逐年大幅减少。到了2020年,中国市场全年手机新上市机型累计为462款,其中,国产品牌手机的新上市机型累计为413款,占同期新上市机型总数的89.4%。
三、两个虎年(1998~2022)之间的手机使用史
公元1998年,那是一个虎年。那年春晚最轰动的一首歌,是王菲与那英合唱的《相约九八》。多年后,开心麻花的《夏洛特烦恼》爆红,主角穿越回1998,还向这届春晚和这首歌致敬。
春节回家和同学聚会,契阔谈宴,酒兴正隆。
即将走向工作岗位,不管是平凡或是不平凡的,每个人心中都有着美好的憧憬。
从学生到参加工作,这是人生身份的一次重大转变。
有人问,大家近期的目标是什么?
几个男生不约而同的想道:嗯,努力赚钱,争取能买部电脑,买部手机,再买辆车。
这个节奏,跟24年后的虎年,不大对得上。2022年的毕业生即将参加工作,想必首要目标,会是供一套房吧?
这就是时代的差异了。1998年,一线大城市普通工人的收入在六七百元左右。北京四环的房价,不超过3000元/平,而一部家用笔记本电脑,至少三五万;一部手机,少说得四千起步了;四轮的汽车更不必讲,最亲民的三厢捷达,也要10余万一辆。这些才是当年的奢侈品和身份的象征呢,房子算啥?
而现在,且不要说北京四环内的房价三千。就算是三万/平的,八环内也不知上哪儿找去?
参加工作后,住在北京电视台附近群租的地下室。每天上洗手间,还非得绕去中央财经大学的主楼里上。因为这里的洗手间打扫得很干净,并且蹲位之间有隔断。出来后还能在阶梯教室里静静的坐一会儿,假装自己也是这里的学生。
当年的运气不错,初出校门,进了不错的外企,薪水较高。可一月工资仍然买不起一部最低价的手机。不想年中碰上一次到广州出差的机会,需要用到手机,公司便租了一部手机和号码,配给出差人员使用。我记得那是一台摩托罗拉8200。当时,一整张手机卡有身份证大小,可以完全放入机身。不像如今,需要剪卡才能放入,并且越剪越小了。
出差回来,手机上交。可我习惯于手机的风光与便利后,开始觉得没手机不行了。公司的差旅补助也较高,所以出差一月回京,补助一算,再加上当月工资,可以够得着一部手机了。我没想到这么快就能实现拥有手机的梦想,于是毫不犹豫的在一个周末去了手机市场。挑选了人生中的第一部手机。
那是一部德国品牌的手机,西门子S4,大小像四分之一匹砖头,天线可以拉伸,老长。全部拉出来的话,几乎都可以当钓鱼杆了。手机的优惠价格是2200元,但是不单卖,必须得在商家选号入网,否则就不是这个价了。当年的入网费也贵,1650元。所以手机+号码,全价3850元,并且,当年的手机费用也不低,每月的座机费50元,市内通话每分钟0.4元,最可恶的还是双向收费。比比首都不到三千每平米的房价,想想,还真骚包。
这一部S4手机,用了两年。2000年的时候,我已到了广州工作,准备换一部体积小一些,手感非常舒适的手机:摩托罗拉V998。这部手机1999年7月横空出世,即成为一部神机。这是当时体积最小最秀气的一部手机,价格立刻炒到8000元以上。即便到了一年后,买国内的行货也在5000左右一部,非常肉疼。不过广州有很多水货市场,卖港版机,大约比国行便宜三分之一还多。但水货市场鱼龙混杂,很多不良商贩往往以进水的二手机翻新后当全新机出售,很难辨别。我是在大沙头的电器市场,花2300元买了一部港版V998。
又过了一年,社会日新月异,手机普及的速度非常快,许多国产品牌出现,价格越来越亲民,而上千元的入网费,随着神州行等业务的普及,也消失了,拥有手机的门槛大大降低。手机作为一种身份的象征,已经跌落。不幸的是,我在水货市场买的V998,果然是一部进水后翻新的二手机,我一边诅咒着该死的不良商贩,一边酝酿着再换部什么手机?
那时节,我就想过,要是有一部能装两个卡的手机该有多好。没想到,很快就在市场上看到了这种创意。当然,等我购买之后,才知道这是一部伪双卡手机。
这就是夏新A8198。当时的广告代言人,正是红得发紫的小燕子。广告宣传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款内置双卡功能的手机。所以尽管这款机设计得非常丑,我还是买了,售价1780元。
为什么说这是一部伪双卡手机,因为它根本不能同时待机。只是能插两张卡,然后把一个号码呼叫转移到别一张卡上。所以,我觉得买这部手机是上当了。
当我发现它虚有其表后,又开始琢磨换一款什么机?
本来,90年代末,手机界的大佬,是摩托罗拉、诺基亚、爱立信三家。尔后爱立信没落,三星很快顶了上来。我来到陵园路的手机市场,这里也成了港版手机的集散地,好不热闹。我挑中了一款大红的翻盖机,港版三星SGH-A408,3200元。
我却不知道,这款机居然是专为女性设计的第一款手机。专门新增了生理期等一些功能体现女性主题。美妙的铃声,新颖的款式让人无法抗拒其魅力。
我不明就里地买了来用,还用得兴高采烈,即便有人说这是女性专用也不介意。后来发现,用这款机的男士也不少呢。
可这款机只用了一年不到。2002年6月间,有一次在武汉广场26楼上洗手间,把手机搁台上,临走时忘了,大约10分钟后想起,急忙回去一看,完了,已经不见踪影。电话关机打不通,不知被谁拿走了。
没办法,这年头手机已是必备,于是临时补了个手机号,一时又没有心仪的新机,想了一想,不如再买回个V998使用吧。这款机那时已升级为V998+,全新的行货新机,只要1500元了。
当时的手机品牌三大巨头中,诺基亚的份额已经最大,我却一直没用过,因为那时还不喜欢内置天线的手机,而诺基亚的款式,全是内置的。
但2002年底,又一款划时代的新机出现。诺基亚7650。这是第一款内置摄像头,可以拍照的手机。虽然那时的像素不高,但凭此功能,这款机已经可以封神。此后的偷拍之风盛行,跟手机从此有了拍摄功能密不可分。2003年初,我终于购入这款手机,价格4800元。仍然远高于当时的平均月工资水平。
当时,又兴起一个概念,就是商务手机。商务手机与其它功能机相比,有个较大的特点,就是装备的触屏,可以手写,手机会配备一支手写笔。我慢慢也迷上了手写款。
不过,商务手机的价格更是比较高的,于是我给自己细分了定位,我到底是迷上了手写款?还是迷上了商务款?最后,我觉得,我应该是迷上了手写款,过一过手瘾。于是,目光又锁定了一款机,NEC的N610。并于2004年底购入,3200元。
这款机外形时尚,与一般的触屏手机相比,机身娇小,有人套上手机绳将它挂在脖子上,也挺时髦。
但我的使用感观,却是中看不中用,华而不实。手写笔的体验感很差劲。
不过,这以后,我的习惯,开始倾向于触屏手机了。
2005年,智能机开始初露头角。国产机的价格也开始慢慢拔高,领头的是联想。联想在那阶段改了商标LGOG,打造了一款2.8寸屏,安装Windows系统的智能手机,联想ET960。甚为当时IT界的人士瞩目。并因其外形,给其取了个外号“菜刀”。从背面看,这款手机的确像极了一把菜刀。
我在05年的6月间,花了6500元,拥有了这把“菜刀”。也是从这款手机开始,有了给手机屏幕贴膜的概念。
然而,这款手机的性价比实在不怎么样。并且,它一旦因没电了自动关机,数分钟后,自动恢复出厂设置,手机上所有的数据全部清零。这个BUG真是让人痛悔不已。并且,用了一年多后,手机的电池变得极其不耐用,没辙,又得寻思着换手机了。
2006年9月,诺基亚的一款新机皇面市,N95。它的摄像头像素高达500万,上市之初的价格也高达8600元。采用双滑盖技术,向上推,是按键,向下推,是音乐控制,背面看,十足一台卡片机。可是这台机官方标配的皮套非常累赘。那时新机的价格撑不了多久就大幅下降,到08年初,我以4000元的价格购买了这款手机。新年的到来,也将开启诺基亚的消亡史,从功能机到智能机的前夜,诺基亚最后的辉煌。
当然,N95也没能抑制住我对触屏手写的喜好,于是一年以后,我又换成了触屏的智能机。
那时,中国台湾的一个品牌在大陆崛起,名为“多普达”。而它在台湾地区的名字,叫“HTC”。
这家公司的智能机当时非常的牛,非常受人喜爱,不过这家公司的骚操作也是层出不穷。同一机型不同的品牌名,HTC要比多普达便宜许多,虽然HTC当时还不在国内销售,但哪里挡得住水货市场的汹涌澎湃。并且没过多久,HTC又正式在大陆拿牌,自己把自己的亲兄弟多普达给灭了。
我在08年北京奥运之后,到水货市场换了多普达P860的孪生兄弟:港版HTC Cruis心机,搭载的Windows Mobile6.0系统。本机当年的推广口号是:建议有一定经济基础的商务人士入手。不过港版机不但有行货机没有的Wi-Fi,价格还便宜许多,售3800元。
这款机只用了一年,开机键就不太灵光了,而HTC这阶段新机层出不穷,什么钻石切割一类的,看得人心痒痒。于是趁着开机键有问题,我自己说服自己以旧换新,又到港货市场买回了一款HTC Touch HD。
这款机可了不得,3.8寸的超大显示屏,端的是巨大无比。宣传中说,分辨率达到了震撼的480 800像素。这个像素,如果是今日某款手机推出,想必也会起到十分震撼的效果,哈哈。
现在,对着6寸,7寸,8寸的折叠屏,已经想象不出,3.8寸居然能称全景,居然能带来震撼的感观,到底3.8的巨屏是怎样带出的震撼感觉?我用心回忆了下,却再也体会不出一星半点。
2010年底,我期待无比的,真正的双卡双待实现了。HTC与中国电信联合推出了定制版的HTC双擎9199手机,5800元。不过,由于这是电信专款,只能用电信卡开通3G功能上网,移动卡则只有2G功能,打个电话发个短信啥的。
HTC双擎9199仍然搭配的是Windows Mobile系统。而这一年,已经快到了安卓系统和苹果机大行其道的年代。虽然我用9199自得其乐,可身边的人纷纷在手机里装上微信,摇一摇就可以搜索到附近的异性交流,又纷纷开始玩“愤怒的小鸟时”时,我都只能干看着,因为W系统下载不了这些APP。
2012年,周围的朋友大多都不用QQ,转为微信交流了,而我的手机还没有微信功能,这太不合时宜了。我只好舍弃9199,花4700元,换了安卓系统的HTC one S,也是电信的定制款。
从此,我正式用上了安卓系统,用上了微信。不过,愤怒的小鸟好像不那么流行了呐。。。。。
HTC one S用到2014年,因公司在这两年间与LG集团深度合作,所见到的韩方人员,全部使用LG手机。我借来把玩了下,觉得不错。想想又该换手机了,不如就换LG吧。说干就干,于是用内部关系买了部LG G3,3000元,比市场价格便宜了几百块。这款手机的开机键在背面,正面黑屏待机时,只需要手指轻扣屏幕两下,就能打开界面,很多人不知道。所以我很是得意的给很多人介绍过这个特点。同时,这也将是我用的最后一款可以拆卸电池的手机了。
2016年,国产品牌华为手机已经大大有名了。这年华为在伦敦发布的P9手机,开启了多摄像头的普及时光。这种新结构对我总是有着相当的吸引力,于是毫不犹豫的出手,购入一台P9 Plus,3688元。
这之后,就算是与华为结缘了,再没换过其他品牌,虽然也曾心疼华为手机的价格越来越高,但手机毕竟不是奢侈品了,而是越来越普及的生活必需品。
2017年,换了华为Mate9 Pro,5488元;
2018年,换了华为的Mate10 Pro,5688元;
2019年.换了华为的Mate30 Pro,6299元;
2020年,折叠屏的时代来临,华为Mate XS出现,顿时惊艳整个世界。当然,售价也是可观的16999元的价格。官网还抢不到。到了8月间,偶然逛商场,看到一家华为门店,店员在门口热情接待,于是随口一问,居然有不加价的现货,于是立刻出手买了,还跟捡了多大便宜似的。
不过,XS的屏是向外折叠的,折叠后带摄像头的一面,屏幕非常小,如果自拍,或是驾照扣分后,需要网上学习交通法规视频,随时抓拍学习影像时,就很不方便了。
2021年,华为Mate X2出来,512G的起价18999元,比较XS又上涨2千。副屏是一块6.5寸屏,向内折叠,打开后是完美的8寸屏,满足了我对折叠手机的全部想象。不过,XS才用了一年不到,这么贵的手机,又换,是不是太快了点儿?可每天上网看到相应的宣传,还是忍不住心痒痒,罢罢罢,X2到手后,一定多用几年。就是在这样的说服自己的心理下,在官网上购入了X2,这也是第一次在网上购买手机。
这就是两个虎年之间,从1998到2022,我的手机信史。有意思的是,我居然从来没有用过苹果和三星这两个主流的手机,也算是小小的另类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