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新手入门
发布时间:2025-05-15 12:13:28 发布人:远客网络
一、摄影新手入门
重要提示:
在您开始阅读之前,请确保自己坚信: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要通过系统性学习,从基础开始,再进阶!
在您开始阅读之前,请确保自己坚信:学习任何知识或技能,都要通过系统性学习,从基础开始,再进阶!
光圈就是镜头里调节进光孔大小的装置。(即一扇窗,窗越大,进入的光线越多,图片更亮)
常见的光圈值如下: F1, F1.4, F2, F2.8, F4, F5.6, F8, F11, F16, F22, F32, F44, F64。每两挡相邻光圈值之间进光量相差一倍。例如光圈从F4调整到F2.8,进光量便多一倍;从F2.8到F2又多一倍。数字越大,光圈越小。
①大光圈(f/1.4、f/1.8、f/2.8等),适用于光线不足时。效果:景深变浅;增加曝光时间(快门速度慢),照片变亮;凝固时间(快速移动的物体)。
②小光圈(f/11、f/16、f/22等),适用于光线充足时。效果:景深变深;捕捉时间(流水、车轨);让光点变散射状,即光芒。
光圈大=数字小=背景模糊/景深浅=拍人像(光圈数值越小,清晰的区域越小)
光圈小=数字大=背景清楚/景深深=拍风景(光圈数值越大,清晰的区域越大)
镜头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成像最好的那档光圈就是最佳光圈。
景深小,前景清晰,背景模糊;景深大,前景清晰,背景同样清晰。
拍摄时采用光圈越大景深就越浅;
拍摄时采用镜头焦距越长景深就越浅;
拍摄时相机与被摄对象距离越近景深就越浅。
A、控制进光量,这直接影响到图片是否能正确曝光,是拍摄成功与否的关键;
B、控制景深,光圈越小,景深越大。虽然焦距和拍摄远近都影响景深,但焦距和被摄物远近的改变同时也会影响构图,如果构图确定,我们能控制景深的武器就只剩下光圈了;
C、光圈影响图片的清晰度,任何一个镜头都是在中等光圈的时候成像最好(图片最清晰),在最大光圈和最小光圈的时候解像度差。
摄影最重要的一个概念:光圈优先。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能正确曝光的快门速度。
即感光元件CMOS对光线的敏感程度。
在这一段可以获得极为平滑、细腻的照片。只要条件许可,只要能够把照片拍清楚,就尽量使用低感光度,比如,只要能够保证景深,宁可开大一级光圈,也不要把感光度提高一挡。
在这一段,需要认真考虑这张照片做什么用,要放大到什么程度,假如你能够接受噪点,中感光度设定降低了手持相机拍摄的难度,提高了在低照度条件下拍摄的安全系数,使成功率提高。
感光度对摄影的影响表现在两方面。其一是速度,更高的感光度能获得更快的快门速度;其二是画质,越低的感光度带来更细腻的成像质量,而高感光度的画质则是噪点比较大。
当ISO值越高,则可在相同光源环境下提供更快的快门速度,能有效避免手抖拍虚的情况发生。
低ISO可提供给影像拍摄三大好处,分别为高画质、低噪点与慢速快门。Eg.低感光所带来的效用,是可以让快门速度降低,拍出另一番的影像风味。举例来说,像是山中川流的细水、瀑布,可能就需要使用低于1/2秒的快门,来换取动感的水流;若在晴朗的户外,也可将光圈开大(F2.8),降低ISO来确保快门速度在机身极限范围内(1/4000秒或1/8000秒),以减少过曝的机会,取得较为柔散迷人的景深效果。
在夜景的部份,则主要是利用在需要凝结瞬间的情境,藉由高ISO大光圈的方式冻结眼前的美景,例如高山星空银河、夜间民俗庆典、手持城市夜景等等,都是高ISO可掌控的主题范围。
建议值:晴朗的室外使用ISO100;阴郁的天气使用ISO200;室内使用ISO400或更高。
(ISO感光度越高,感光元件CMOS对光越敏感,满足曝光所需要的进光量越少。)
快门:快门就是相机里控制曝光时间的装置。
速度与曝光时间成反比:速度快,曝光时间短
快门速度快的时候,高速运动的瞬间被凝结了;快门速度慢的时候,一个运动的过程被凝结下来(比如车流、流水成了梦幻的带状,也即是“糊了”)。
安全快门速度:想手持拍摄到一张不手震的照片,最简单便是快门要够快,但快门太快相对就可能会发生曝光不足的情况。所以经过不断拍摄,摄影师就得出一个“最慢而又不手震的快门值”理论,那便是大家熟知的“安全快门”了。传统上,简单而笼统的安全快门定义是︰快门值不慢于1/镜头焦距。Eg.你使用的是50mm,快门值1/50便可以拍到一张不手震的照片了。
手持摄影的基本规则:快门速度是用镜头焦距的倒数。
一般情况下,拍行走或快速移动时,设在1/250秒左右;
拍更快的自由落体或飞驰的物体,提高到1/400秒左右;
拍快速飞行时,设在1/800秒以上。(仅为建议值)
相机设定快门速度和光圈以获得最佳曝光。(与AUTO傻瓜挡的区别是仍然可以设置曝光补偿、感光度、测光模式、白平衡等)
用户选择快门速度,相机选择光圈。主要应用场景就是那些对快门速度比较敏感的场景,用于锁定动作(快速的运动)或者模糊动作(长时间曝光)。
A(Aperture)光圈优先——摄影最重要的一个概念
用户设置光圈,相机选择快门速度以达到最佳效果。画面的明暗,再通过曝光补偿来调节。(一般摄影师常驻档位)
相机的快门、光圈、感光度全部由人工设置完成。主要应用在一些对曝光要求很严格的状态下。
在M档时,一般情况下,测光标尺处于正值区域时(曝光过度),要将快门速度和/或光圈的数值增大(即使速度更慢,光圈更小);测光标尺处于负值区域时(曝光不足),要将快门速度和/或光圈的数值减小。(即平衡到中点区域,获得最佳曝光)
1.曝光(Exposure) AE-自动曝光 AF-自动对焦
是指被摄影物体发出或反射的光线,通过照相机镜头投射到感光片(cmos)上,使之发生化学或物理变化,产生显影的过程。
曝光就是光圈和快门的组合。光圈(值)大小其实就是那个小圆窗户开多大,快门(速度)就是窗户打开多久。假设窗户只打开1/4,时间为4秒钟可以正确曝光的话,很显然,窗户打开一半,时间2秒钟也能让底片正确曝光,因为1/4*4=1/2*2=1,进光量都是一样多。同样的,如果窗户全开,曝光时间就只需要1秒了。
结论:一张正确曝光的图片可以有N种不同的光圈和快门速度组合。
有三个因素能影响一张图片是否正确曝光:光圈,快门速度,ISO。其中光圈和速度联合决定进光量,ISO决定CCD/CMOS的感光速度。如果进光量不够,我们可以开大光圈或者降低快门速度,还是不够的话就提高ISO。大光圈的缺点是解像度不如中等光圈,快门速度降低则图片可能会糊,提高ISO后图片质量也会下降。没有完美的方案,如何取舍要灵活决定。
曝光和测光是一对双胞胎,如果不能准确测定光照强度,正确曝光就无从谈起。
点测光只测取景框内一个小点的光线强度(此小点大约为取景框面积的10%到1%,看不同机型)
中央重点测光是简化的区域(平均)测光,只把取景框分为中央圆圈和四周两块,分别测光,然后加权平均(中央圆圈的权重为70%左右)。
区域(平均)测光则把取景框分为5到63块(看机型不同),分别对每块测光然后再加权平均得到光照强度。
大多数情况下用区域测光即可。在光线明暗反差很大时应该采用点测光。用区域(平均)测光或中央重点也可以,你可根据自己的艺术创意进行曝光补偿。
正确曝光:照片要能真实反映拍摄时的环境亮度。如果一张正午户外的照片被拍得昏暗如夜,这张照片就曝光不足,反之则是曝光过度。曝光是否准确是根据日常生活经验判断的。
我们之所以能看见东西,不外乎两种情况:一是物体本身可以发光,比如太阳或灯泡;大多数情况是物体能反射外来光线。反射的光线越多,物体就越亮,反之则越暗。假设两个极端,纯黑色物体不会反射光线,反射率为零,而纯白的物体反射率是100%。在这两个极端之间取中间值就是不黑也不白的灰色,称为柯达灰,也称为18%中间灰。
(在P、S、A、M、SCENE和夜视模式下,曝光补偿用于改变照相机建议的曝光值,从而使照片更亮或更暗。一般情况下,正值使拍摄对象更亮,负值则使其更暗。)
如果构图中有大片白色物体或者有灯等特别明亮的物体,就要相应增加曝光量(增大光圈or/and减低快门速度);如果取景框中有大片黑色的物体,则要减少曝光量。一般来说,在光照比较平均的情况下相机的自动测光和曝光比较准确,但在明暗反差很大时自动曝光往往不准,需要手动曝光补偿。
光线经过透镜就会聚成一点(焦点),镜头的焦距就是从镜片(或镜片组)的中心到焦点的距离,单位是毫米(mm)。
标准镜头就是焦距等于底片(或CCD/CMOS)对角线长度的镜头。在实际应用中我们把焦距为40-60mm的都称为标头。
广角镜头(焦距小于35mm)能够让照相机“看得更宽阔”,因为它视角大。
长焦镜头(焦距大于70mm)能让照相机“看得更远”,但视角窄。长焦镜头也称远摄镜头或望远镜头。
从焦距的定义就可以推断出,广角镜头都身材矮小,长焦镜头都高大威猛。
焦距越长,与被拍物体距离越近,则景深越浅,背景越模糊。
Eg.当焦距为18-55mm时,f/3.5-5.6:焦距最小时18mm,此时最大光圈为3.5;焦距最大时55mm,此时最大光圈为5.6。
就是通过镜片移动来放大与缩小需要拍摄的景物,光学变焦倍数越大,能拍摄的景物就越远。
变焦倍数=最大焦距值/最小焦距值。
一个28-280mm变焦镜头的光学变焦倍数就是280mm/28mm,即10倍。光学变焦倍数越大,里面的镜片就越多,镜头体积相应较大,画质相对较低,光圈相对较小。
一个镜头是不是标准镜头(标头)不是看它的焦距而是看它的视角,视角45度的就是标准镜头(人的单眼的视角就是45度)
RAW英文是原始的意思,所以RAW文件又被称为数码底片。RAW是一种无损压缩,后期在电脑上可以准确还原,没有一点细节丢失。后期可以在电脑上给RAW图片任意配置色温(彻底解决白平衡问题),调整图片的颜色,锐度,对比度,曝光补偿等等,可以这么说:RAW格式的图片几乎所有的参数都可以后期在电脑上调。桌面电脑比相机内的小电脑强大得多,我们后期手工精心处理RAW而转换成的JPEG图片肯定漂亮。但RAW文件最大的问题和TIFF文件一样,太大了。
7.快门和光圈的成级变化及倒易率
T(快门速度s):1/2、1/4、1/8、1/15、1/30、1/60······
1/4的速度相比于1/2,进光量减少一倍。1/8的速度相比于1/4又减少一倍,相比于1/2则减少两倍。
F(光圈):1、1.4、2、2.8、4、5.6、8、11、16、22······
1.4的光圈相比于1,进光量减少一倍。同上
倒易率:从曝光公式可以看出,光照度(光圈)和时间的量值(快门速度)可以互相置换,只要曝光量相同,感光片上得到的曝光效果应该是一致的。
曝光量(E)=照度(I)×时间(T)
白平衡是描述红、绿、蓝三基色混合生成后白色精确度的一项指标,描述光线的颜色倾向。在日光灯的房间里拍摄的影像会显得发绿,在室内钨丝灯(白炽灯)光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而在日光阴影处拍摄到的照片则偏蓝,其原因就在于白平衡的设置上。
色温的单位是开尔文。和华氏温度、摄氏温度一样,开尔文也是温度的一种计量单位。色彩和开尔文温度的关系起源于黑体辐射体(对它加热直到它发光),在不同温度下呈现的色彩就是色温。当这个黑色物体受热后开始发光时将变成暗红色,如果继续加热就会变成黄色,然后是白色,最后就会变成蓝色。
所以,色温从低到高的变化规律:红—橙—黄—白—蓝白
在各种不同的光线状况下,目标物的色彩会产生变化。在这方面,白色物体变化得最为明显:在室内钨丝灯光下,白色物体看起来会带有橘黄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就会偏黄;但如果是在蔚蓝天空下,则会带有蓝色色调。在这样的光照条件下拍摄出来的景物会偏蓝。为了尽可能减少外来光线对目标颜色造成的影响,在不同的色温条件下都能还原出被摄目标本来的色彩,就需要数码相机进行色彩校正,以达成正确的色彩平衡,这就称为白平衡调整。
二、单反相机的入门教程
对于很多初学摄影的人来说,还不是很懂如何使用单反相机。下面我为大家整理了单反相机的入门教程,希望能帮到大家!
1、光圈优先大多用在拍人像以及风景时光圈优先就是手动定义光圈的大小,相机会根据这个光圈值确定快门速度。由于光圈的大小直接影响着景深,因此在平常的拍摄中此模式使用最为广泛。在拍摄人像时,我一般采用大光圈长焦距而达到虚化背景获取较浅景深的作用,这样可以突出主体。同时较大的光圈,也能得到较快的快门值,从而提高手持拍摄的稳定。在拍摄风景这一类的照片时,我往往采用较小的光圈,这样景深的范围比较广,可以使远处和近处的景物都清晰,同样这一点在拍摄夜景时也适用。
2、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例如体育运动、行使中的车辆、瀑布、飞行中的物体、烟花、水滴等等。与光圈优先相反,快门优先是在手动定义快门的情况下通过相机测光而获取光圈值。快门优先多用于拍摄运动的物体上,特别是在体育运动拍摄中最常用。很多朋友在拍摄运动物体时发现,往往拍摄出来的主体是模糊的,这多半就是因为快门的速度不够快。在这种情况下你可以使用快门优先模式,大概确定一个快门值,然后进行拍摄。并且物体的运行一般都是有规律的,那么快门的数值也可以大概估计,例如拍摄行人,快门速度只需要1/125秒就差不多了,而拍摄下落的水滴则需要1/1000秒。总之,在光圈优先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通过改变光圈的大小来轻松地控制景深,而在快门优先的情况下,利用不同的光圈对运动的物体能达到很好的拍摄效果。这两者都要灵活运用,满足我们不同情况下的拍摄要求。
首先,要用到长焦,3――4倍的长焦非常适合拍人像,广角端会使得人像有些变形,不好看,超过4倍甚至更长焦会使得人脸过于扁平,不够生动。其次,光圈优先,选择大光圈,大光圈可以使得快门变快,减少晃动,并且使得背景尽可能的虚化。最好选择点测光,对人脸点测光,并使用曝光锁定。因为其他测光方式容易受到衣服颜色的影响,使得人脸曝光不正常。最后,构图。人像最好占到1/3-1/2,并且脸部在上方1/3处(从下看是处)。这样拍出的人像片就会生动,有视觉的冲击力,让人看着好看。
拍好微距,需要用光、构图讲究技巧。我们要掌握的是怎么把微距拍清楚,不要拍糊呢?注意以下两点就行了。首先,用三角架。手持不稳,放大之后总看到片糊,所以第一条,用三角架。其次,用自拍机。我们发现,即使用架,在按动快门时仍然带入了晃动,最好的办法,启动自拍机。
按动+-键,就会出现曝光补偿调节条,左右键调整正负补偿及大小,一次1/3级。调整好后再按一次+-键确定。那么,曝光补偿怎么应用呢?总起来讲,是白加黑减,白的环境下,测光有偏低的状况,需要增加,反之亦然。
1、拍摄环境比较昏暗,需要增加亮度,而闪光灯无法起作用时,可对曝光进行补偿,适当增加曝光量。
2、被拍摄的白色物体在照片里看起来是灰色或不够白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简单的说就是“越白越加”,这似乎与曝光的基本原则和习惯是背道而驰的,其实不然,这是因为相机的测光往往以中心的主体为偏重,白色的主体会让相机误以为很环境很明亮,因而曝光不足,这也是多数初学者易犯的通病。
3、当你在一个很亮的背景前拍摄的时候,比如向阳的窗户前,逆光的景物等要增加曝光量或使用闪光灯。
4、当你在海滩、雪地、阳光充足或一个白色背景前,拍摄人物的时候,要增加曝光量并使用闪光灯,否则主体反而偏暗。
5、拍摄雪景的时候,背景光线被雪反射得特别强,相机的测光偏差特别大,此时要增加曝光量,否则白雪将变成灰色。
6、拍摄黑色的物体,在照片里看和色变色发灰的时候,应该减小曝光量,使黑色更纯。
7、当你在一个黑色背景前拍摄的时候,也需要降低一点曝光量以免主体曝光过度。
8、夜景拍摄,应该关闭闪光灯,提高曝光值,靠延长相机的曝光时间来取得灯火辉煌的效果,很多人感觉夜景拍摄能力很差,其实没有正确使用相机的曝光方法是重要原因之一。
9、阴天和大雾的时候,环境仍然是明亮的,但是实际物体的照度明显不足,如果不加曝光补偿则可能造成照片昏暗,适当的曝光补偿,加0.3到0.7可以使得景物亮度更加自然。善于应用、合理使用曝光补偿,可以大大改善你的摄影作品的成功率,拍出画面清晰,亮度合适,观看舒适的照片,提高拍摄质量。
我们知道,的黄金分割比例能给人美感。所以安排片中的兴趣点在4个焦点上,或在分割线上,就会给人视觉的美感。网格线就方便的给我们提供了这样的参照。除了以上注意黄金点构图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1、避免贯穿两边的直线,尤其要避免将照片分割成两部分的贯穿横线或竖线。
2、地平线的处理。在风光作品里,地平线是经常出现的,为避免上下分割的效果,应设法打破地平线的平直,如利用云彩、远山、日出、日落或其它建筑物。此外,地平线的位置也应安排在趣味中心的分割线上,并且应保持水平(有特殊创意另当别论)。
3、拍摄运动的物体要给运动的前方留有一定的空间。当被摄体是运动的,观赏者的目光会习惯性地沿被摄体运动方向移动,如果运动的前方没有空间会给人压迫感。此外,通常被摄体注视的方向也应留有相对较大的空间。当然除了重视构图基本原则外,还应注意:
①突出主体。在拍摄之前,心里要像绘画前那样首先“立意”,考虑照片画面中,主要表现什么,被摄主体安排在什么地方。然后通过光线、色彩、线条、形态等造型手段,来达到突出主体的目的。
②视觉平衡。一幅构图达到视觉平衡的照片、能给人以稳定、协调的`感觉。平衡有对称平衡及非对称平衡两种、非对称平衡的构图,往往比对称平衡的构图更富有动感。景物的大小、形状、重量和方向、以及M8色彩等都对视觉平衡有重要影响。
③虚实相映。虚实是指被摄主体与空间前、后景的清晰、模糊的程度。运用的手法不外乎藏虚露实、虚实相间、虚宾实主、以虚托实。其目的是为了突出主体,渲染气氛,增强空间纵深感。实,主要是表现被摄对象的主体;虚、主要是表现被摄对象的陪体,以衬托主体,它是构成画面意境的重要环节。讲究节奏与旋律摄影构图,被摄对象以相同或近似的形式交替出现,有条理地重复,便形成节奏;节奏如果表现出线条、舒畅、和谐、起伏等动态变化,就成为旋律,从而使画面优美、抒情而流畅。节奏与旋律是深化主题的重要环节,它们包含在线条、色彩、光线的反差与色调中。
④线条运用线条是构图的骨架。任何形象化的作品,都离不开线条。通常起线条作用的有树、草、电线杆、河流、波浪等,不同 M8的线条能给人以不同的视觉形象,如水平线能表示稳定和宁静,垂直线能表示庄重和力量,斜行线则具有生气,活力和动感,曲线和波浪线显得柔弱、悠闲,富有吸引力;浓线重,淡线轻,粗线强,细线弱,实线静,虚线动,构图时可灵活地加以运用。
白天或者夜晚,都可以得到我们想要的效果,自动白平衡很准确。但只有太阳落山前后那段时间,或者阴云天气下,拍出的片子雾朦朦,很不理想。在这种情况下,需要调节白平衡,先扳到P档开始的手动档,按功能键,选到阴天,按功能键确定。如果还仍然不理想,请设置手动白平衡。
1、怎么在室内给孩子拍片首先用光圈优先,将光圈调整到最大;其次布置光线,虽然不能用闪光灯,我们可以将孩子带到窗户旁比较明亮的地方,如果晚上我们可以用台灯等光;孩子常会乱动,可以考虑手动调焦,先将点测光锁定,将焦距调整好后,然后半按住快门移动步伐,等待孩子出现有趣的可爱的表情时快速按下快门。
2、怎么做才能将背景虚化首先光圈优先,光圈调整到最大(即F后面的数值最小,比如F2.8);焦距调大,越大虚化越好;安排前景的人或物离的背景远一些,越远虚化越好;如果以上仍然不理想,可以通过后期处理的方法做的直到满意。
3、怎样给婴儿拍片拍摄婴儿要记住,用婴儿感兴趣的东西吸引他,可以拍摄到更自然的表情。为保护婴儿的眼睛最好不使用闪光灯,可以将调整感光度到200,并在顺光的情况下拍摄。最好把孩子抱到光线好的地方,如果天气不好,可以用台灯布光。如果一定要使用闪光灯,最好在闪光灯上蒙上一块薄纸或纱布。婴儿的衣服以白色、浅色居多,所以在拍摄的时候如果用的是点测光或平均测光,需要做曝光修正(+1),拍摄对焦的焦点应该在孩子的眼睛上。拍摄的距离,50厘米到150厘米为宜,最好用长焦。可以从不同角度观察孩子的脸,力求找到一个更好看的角度。
4、从旅游车中的拍摄我们旅行的时候,在车内的时间也是旅行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所以也可以成为很好的拍摄时间。同样的风景,从移动的车内拍与在车外拍,往往给人不同的感觉。在行驶的车内向外拍摄的时候,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在拍摄的时候,不要把手腕架在窗框或者座位的靠背上,因为车辆在行驶中总会有些震颤,这样很容易造成和手颤一样的虚像。
②不要在阳光射入的窗口边拍摄,因为这样很容易在窗玻璃上有白衣服等等的反光。你可以要求临时换一下座位,拍完之后再回来。
③对于观光大巴来说,进行拍摄最合适的座位是最前面的座位。一是因为视野广,二是因为前面的玻璃经常清洗,所以最干净。而且前面的座位震颤也相对比后面的座位轻微一些。
5、拍宠物时应注意什么在拍摄小动物的时候,对焦的焦点一定要定在眼睛上。这是必须要注意的。相机的高度,应该是在和动物的视线的高度差不多的高度上,这是拍摄小动物的世界的基本姿势。如果是从比较高的高度俯拍,会有一种压迫感,小动物的可爱就会大打折扣。为了表现毛的质感,最好使用自然光。直射光和顺光都不容易表现质感,最好是逆光拍摄,质感是最强烈的。当阴影太强的时候,可能会需要补光。在晚上补光的时候,要注意使用红眼消除功能。动物的警戒性很高,所以不能追着撵着拍。在拍摄的时候,动作要慢、要柔和,不能操之过急。如果有时间,要尽量获得动物的信任,以求尽量靠近拍摄。
①快门速度,一般需要一个比较慢的速度,在1/60――1/10秒之间。具体还需要根据水量的大小,水量大快门可以快些,水量小快门可以慢些。
②尽量用广角拍。广角才会拍出气势。
③一般由下往上拍,尽量用低角度仰拍。
④正确曝光。用点测光来测试拍摄场景中最暗并且我能辨得清细节的地方,然后通过提高快门速度来调整两级光值。举个例子,如果测光显示石头的曝光组合是1/60s以及光圈f/5.6,你可以调到全手动档,其调整为1/15秒与光圈f/5.6。然后重新拍摄,拍出的照片会较黑,但细节部位仍是清楚的。
7、花卉拍摄对于拍花要讲究点技巧才能拍得好看,我们以前说过要在拍之前喷点水可以增加花的层次感以及娇翠欲滴的感觉,此外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测光方式最好用点测光,测花最亮的部分,使得花整体细节都能表现清楚。
②拍摄模式最好光圈优先,可以适当控制背景的虚化或者控制景深。
③拍摄角度,不要只拍正面,可同时拍不同角度的7、8张片。从而可以选择最漂亮的角度。
④背景。选择背景是深色(如很浓密的树叶、深色墙等)的花作为拍摄的对象。用一大块黑色的布摆在花的背后,离花要远一点,近了要看见布纹。黑布摆的方法,可以直接平放在地上,也可以挂在花的背后,也可以把黑布蒙在一块板上立在花的背后。如果我们希望拍摄的主体前后都非常清晰,也就是说景深比较大,例如拍摄风景的时候,或者拍摄留念照片的时候,前面是人物,背后是景物,对焦在人物上,需要清晰的范围比较大,那么我们就要尽量使用比较小的光圈,例如11、16甚至22的光圈。同时,由于后景深比较大,我们可以尽量在保持人物清晰的时候,景物也比较清晰。如果我们只希望主体清晰,其它前后的东西都模糊一点,以便突出主体,例如拍人像特别是大头像的时候,最好就是头像清楚,背景模糊了最好,这时我们需要小景深,那么就要尽量选择大光圈,例如5.6、4光圈。
三、尼康相机使用方法图解 入门教程
1、在尼康卡扣的左边上下别分有两个按键。上面的按键是:景深预览按键。下面的按键是:Fn自定义功能按键。景深预览:单反相机在自动对焦时都需要将镜头光圈放到最大,所以此时取景器中看到的景深不一定是符合你的光圈设置的。
2、所以在对焦、构图完成后,可以按住景深预览按钮不放。此时光圈会收缩到你的光圈设定值,你可以通过取景器看到最后照片得到的景深,但是此时自动对焦不能用。这个功能很少有人用,但却很管用。
3、①连续对焦(C):这个模式适合拍摄正在运动的物体,你可以随时按下快门,因为系统会连续对焦。比如拍前进中的人或车。
4、②单次对焦(S):这个模式适合拍摄静止的物体,每半按一次快门系统对焦一次。全按拍照。单次对焦模式和连续对焦模式的区别在于:连续对焦模式,你可随时按下快门,即使相机没有对上焦;而单次对焦,则不可以随时按下快门,如果相机没有对上焦,是无法按快门的。这样说不知道有没有说明白。